投稿指南
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,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,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,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。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、删节权。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,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。 一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。 2、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。 二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。 7、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歌剧伤逝人物分析以涓生为例(2)

来源: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3-01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从伦理道德角度去看,一开始涓生虽然喜欢子君,但一直没有真正追求过她,只是一味在同子君宣讲恋爱自由、婚姻自由,他期盼着子君能够接受并认同这

从伦理道德角度去看,一开始涓生虽然喜欢子君,但一直没有真正追求过她,只是一味在同子君宣讲恋爱自由、婚姻自由,他期盼着子君能够接受并认同这种观点,子君高喊:“我是我自己的,他们谁也没有权力干涉我。”深深震撼了涓生,子君的勇敢与无谓,给涓生带来了勇气。从表面上看,是涓生引领着子君在进步,实则是涓生的“勇敢表白”在子君的精神鼓励之后。子君的明确表态让涓生有了底气,试想,如果子君没有在涓生畏缩的时候鼓励他、为他加油打气,那么涓生的思想解放可能永远停留在口头上吧。

也正是由于涓生的思想动力来源于子君,这就导致了二人同居后子君慢慢变成了传统的女性,每天只知道享受爱情,只知道恭顺侍奉爱人,让涓生认为她丢弃了理想变得庸俗,使得涓生为自己的懦弱、自私找到了借口。表面上看是二人思想不同步造成的无奈分离,实际上是涓生首先向现实低了头,为了活下去而狠心抛弃了子君。涓生实际上是个胆小懦弱的“伪君子”。

三、结语

涓生是现实社会的典型代表,对生活、对爱情有着最美好的初衷,但是又不得不在社会大环境的不断打磨下低头认命。涓生说到底也只是一个被现实一点点磨平了的普通人。其内心深处是懦弱的,面对和子君的感情阻挠、社会环境的“群起而攻之”,他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抵抗,但很快就向现实低了头,最后选择了逃避。

剧中涓生的台词“其实,我一个人,是容易生活的,虽然因为骄傲,向来不与世交往,迁居以后,也疏远了所有旧识的人,然而只要能远走高飞,生路还宽广得很。”这番言论让人难以接受,既然“只要能远走高飞,生路还宽广得很”,那为什么就一定要抛弃爱人,为什么不能两人一起“远走高飞”呢?单从这一细节上来看,涓生心中已经认为是他和子君的自由结合才使得二人被社会孤立,唯有各自离去才能有活下去的可能。可是在那个年代,一个女子在没有得到社会认可的情况下和心爱的人同居,本身就是一场赌博。子君百分百信任涓生,才将自己的幸福甚至人生交给了他,可当爱情遭到阻挠的时候,涓生并没有尽最大的努力来挽救,而是选择了抛弃,选择了另谋生路。他将责任推卸给社会,用逃避来解决问题,殊不知这种行为将要以子君的生命来交换。

就像涓生说的“人必须活着,爱才有所附丽。”纵观这场爱情悲剧,其转折点就在于涓生失去了工作,没了生活来源,而子君好像也逐渐变得像个只知道栽花、种草、养鸡、喂狗的俗人。这让涓生觉得自己是因为和她在一起才遭遇了种种的磨难,他看似受五四先进思想的影响,是一位“觉醒者”,实则外强中干,内心深处依然是自私、偏执、虚伪的。所以他把一切责任都归咎于社会环境,将原因归结为同子君的自由结合,最终无情地抛弃了子君,从而酿成了悲剧。

[1]郑国栋.小说《伤逝》中男主人公“涓生”的人物形象分析[J].北方文学,2016(13).

[2]廖圣财.自我的退缩与迷失——涓生人格分析[J].新乡教育学院学报,2009(01).

[3] 石家旗.《伤逝》里伪善的涓生[J].山海经,2019(08).

[4]杨程程.幻想式的伪觉悟让人无路可走——对《伤逝》中涓生的“觉悟”进行心理分析[J].青年文学家,2016(33).

[5]徐文欣.痛苦的觉醒者——《伤逝》涓生形象的原型分析[J].鲁迅研究动态,1988(08).

[6]张晴.浅析《伤逝》中涓生与子君爱情消逝的原因[J].青年文学家,2017(09).

文章来源: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》 网址: http://www.sxlljydkzzs.cn/qikandaodu/2021/0301/496.html



上一篇:大数据时代下基于理论的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
下一篇:中国古代音乐审美教育思想的历史功能及当代启

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投稿 |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|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版面费 |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论文发表 |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