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,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,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,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。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、删节权。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,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。 一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。 2、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。 二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。 7、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洛阳时期欧阳修文学创作与思想发展的逻辑起点(3)

来源: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4-20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洛阳时期的欧诗,既有学习宫体、西昆体的作品,也有尝试以文为诗的作品。从发展角度看,后者当然更能代表宋诗的走向。然而在欧阳修身上,两种现象

洛阳时期的欧诗,既有学习宫体、西昆体的作品,也有尝试以文为诗的作品。从发展角度看,后者当然更能代表宋诗的走向。然而在欧阳修身上,两种现象兼容并蓄,都是不拘一格的诗歌兴趣的产物。笔者认为,这里不存在拿后一种风格去反对前一种风格的问题。以文为诗的作品,这时还不占欧诗主流,数量少而且发展晚,应理解为古文艺术进步带动的连锁反应。

二、“道”的实践层次、虚静人格与文化权力

(一)“道”的实践品格

明道二年,欧阳修作《与张秀才第二书》,批评张棐“述三皇太古之道,舍近取远,务高言而鲜事实”。类似的思想倾向在天圣七年的《国学试策三道》之一里就有所流露,不同的是这封书简正面提出了自己“务事实”的具体主张:“君子之于学也,务为道。为道必求知古,知古明道,而后履之以身,施之于事,而又见于文章而发之,以信后世。”列出“知古明道”的三个行动层次:首先是道德,其次是事功,行有余力,最后才发为文章。这三个层次,不仅是先后关系,而且是主次关系。人格修养是第一位的。《送徐无党南归序》说得很明白:“其所以为圣贤者,修之于身,施之于事,见之于言。是三者,所以能不朽而存也。修于身者无所不获,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,其见于言者,则又有能有不能也。……修于身矣,而不施于事,不见于言,亦可也。”今人肯定欧阳修“道”的实践品格,赞许他反对“弃百事不关于心”(《答吴充秀才书》)及看重辞章修养的态度,固然不错。但这只能是相对于空谈心性义理,轻观吏事,鄙夷文学艺术的道学家而言,不能绝对化。在欧阳修看来,“道”的实践原不限于此,而仍是首先体现在自我人格完善上。相比之下,事功、文章都是末节。只要道德可敬,事功、文章有无,都不必措意。因此也就不难理解,倡言“道”的实践品格的欧阳修,为什么会多次赞扬颜回,认为他一生居处陋巷,高尚其志,尽管事功、文章两皆无闻,却完美地履践了“道”(9)参看《居士集》卷六《感兴五首》之三、《集古录跋尾》卷三《后汉郎中王君碑》。欧阳修:《欧阳修全集》,中华书局,2001,第97页、第2135页。。

(二)“虚静”的人格要求

实践“道”的关键在于人格完善,欧阳修对士君子的人格也作了具体要求。明道元年的《非非堂记》,主题是“处身者不为外物眩晃而动,则其心静,心静则智识明,是是非非,无所施而不中”。明道二年的《东斋记》解释“斋”的含义:“谓夫闲居平心以养思虑,若于此而斋戒也。”同作于洛阳的《张应之字序》也说:“余知夫虚以待之,则物之来者益广,响之应者益远,可涯也哉!”后来门人苏轼多次发挥这个道理,如《送参寥师》:“静故了群动,空故纳万境。”《朝辞赴定州论事状》:“处静而观动,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。”与苏轼带有浓厚审美意味的阐发不同,欧阳修还停留在道德伦理领域。在此领域中,“虚静”又有两用:对外可辨是非,对内可养思虑。前者对后者起到定向作用。需要说明,主“静”是宋初士林风气,并非欧阳修所独创。嘉祐四年(1059),他在《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》中追记:“国家自数十年来,士君子务以恭谨静慎为贤;及其弊也,循默苟且,颓惰宽弛,习成风俗,不以为非,至于百职不修,纪纲废坏。”认为一味求“静”,易于流为谨小慎微甚至因循苟且,无骨气可言。欧阳修主张心境虚静澄明,但要明辨是非,这便有所执持,变消极为积极。由此出发,才能成就真正伟大的人格。由有所执持的人格出发,才能成就真正不朽的事功和文章。系统论述见《答祖择之书》:“师经必先求其意,意得则心定,心定则道纯,道纯则充于中者实,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,施于世者果致。”

另一方面,“虚静”的人格要求,也必然造成简要平实的思想风格。“虚静”之心,对应的是简要的“道”。世间百事丛杂多变,其间一定要有一个一以贯之的“道”来统摄。能够执一驭万,以不变应万变,才谈得到“虚静”之心。《易或问》区分卦辞和爻辞:“卦彖象辞,大义也。大义简而要,故其辞易而明。爻辞,占辞也。占有刚柔进退之理、逆顺失得吉凶之象而变动之,不可常者也;必究人物之状以为言,所以告人之详也。”很明显,“详”总是用,“简”才是体。所以《易童子问》卷一强调:“天下之广,蛮夷戎狄四海九州之类,不胜其异也,而能一以感之,此王者所以为大,圣人所以为能。”既然“道”是简要的,自应以简要之法去求,所谓“圣言简且直,慎勿迂其求”(《送黎生下第归蜀》)。简要则易平实。《海陵许氏南园记》就说:“夫理繁而得其要则简,简则易行而不违。惟简与易,然后其力不劳而有余。”欧阳修论“道”应简要和平实,文字甚多,最早则见于明道二年的《与张秀才第二书》。此书简教人“务事实”,论述重点在“道”应平实上,即“其道易知而可法,其言易明而可行”。简要平实的思想风格和“虚静”的人格要求大体形成于同时,二者之间也是紧密联系的。

文章来源: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》 网址: http://www.sxlljydkzzs.cn/qikandaodu/2021/0420/553.html



上一篇:后来呢后来怎么了赏析
下一篇:大学生思想培育环境的时代演进及其价值拓展

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投稿 |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|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版面费 |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论文发表 |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