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,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,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,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。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、删节权。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,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。 一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。 2、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。 二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。 7、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及其突破(2)

来源: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3-01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王羲之的书法及至“暮年方妙”,即隐退之后,纵情山水,得江山之助。在其《题卫夫人笔阵图后》中,可以看出其转折点: 羲之少学卫夫人书,将谓大

王羲之的书法及至“暮年方妙”,即隐退之后,纵情山水,得江山之助。在其《题卫夫人笔阵图后》中,可以看出其转折点:

羲之少学卫夫人书,将谓大能。及渡江北游名山,比见李斯、曹喜等书,又之许下,见钟繇、梁鹄书,又之洛下,见蔡邕《石经三体书》,又于从兄洽处,见张昶《华岳碑》。始知学卫夫人书,徒费年月耳。羲之遂改本师,仍于众碑学习焉,遂成书尔。时年五十有三,或恐风烛奄及,聊遗教于子孙耳。(4)张怀瓘《书断》中卷,载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编校《历代书法论文选》,第27页。

学碑,则意在卫夫人的妍媚风格之外,再增骨力,此乃其书法“骨鲠”之构成关键。王羲之渡过长江,北游名山后,见到李斯、曹喜的书法,在许昌看到钟繇、梁鹄的书法,在洛阳看到蔡邕的《书经》,在王洽那里看到张昶的《华岳碑》,遂博采众家之才,在妍媚之外再增其骨力,以成其书法的骨力。

四、书法理论

王羲之的书法理论最关键的要点便是“凝神静思”“意在笔前”。书法乃艺术,必须展现创作者之精神气韵,方足称道。王羲之书论有四篇,分别为《与人书》《题卫夫人《笔论图》后》《笔势论十二章》及《记白云先生书诀》,其要点如下:一、《与人书》乃其自评书法的论文,提出两个重要的观点,一个是自评观点,另一个是创作理论;二、《题卫夫人笔阵图后》为唐代以前便已旧传的笔论,分为六段,前五段为笔论,第六段告诫子孙,勿将笔论流传给外人;三、《笔势论十二章》乃王羲之一派的书论,表达其创作方法及技巧;四、《记白云先生书诀》乃论书法创作之精神。王羲之以战争为喻而论书法创作,书法的工具便是武器:纸、笔、墨、水、砚;写书法的态度犹如兵、将与谋略:心意、本领、结构,至于用笔则乃战术的运用:扬笔、出入、曲折,三者缺一不可。关于王羲之的书法自评,他在《与人书》中提到:

吾书比之钟、张当抗行,或谓过之;张草犹当雁行。张精熟过人,临池学书,池水尽墨;若吾耽之若此,未必谢之。后达解者知其评之不虚,吾尽心精作亦久,寻诸旧书,惟钟、张故为绝伦,其余为是小佳,不足在意。去此二贤,仆书次之。须得书意转深,点画之间皆有意,自有言所不尽,得其妙者,事事皆然。[5]209

此书既自信亦不无谦虚,除了钟、张,别无其他,而努力所致的“池水尽墨”乃其基本,关键则在于“书意转深,点画之间皆有意”,即必须有个人的情感在其中。其《用笔赋》曰:

详其真体正作,高强劲实。方圆穷金石之丽,纤粗尽凝脂之密。藏骨抱筋,含文包质。没没汩汩,若蒙汜之落银钩;耀耀晞晞,状扶桑之挂朝日。或有飘飘骋巧,其若自然,包罗羽客,总括神仙。季氏韬光,类隐龙而怡情;王乔脱屣,欻飞凫而上征。或改变驻笔,破真成草,养德俨如,威而不猛。[5]204-205

以上多种摇曳生姿的具象,基本上阐释了王羲之书法的理想境界,并且均体现于《兰亭集序》的书法之中。此中的龙凤之喻以及山川云霞的想象,以至于“游丝断而还续”的概念,均成为日后唐太宗李世民为王羲之作传时所引用的赞语。 可见,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理论及其书法特征,了如指掌,把握准确。

五、《兰亭集序》的思想

1.修褉的传统

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言简意赅地记叙了盛会的时间、地点、人物,描绘了当时的自然环境和人物情状,由天朗气清而推及至宇宙万物的寥廓,关键在于生死的省思,以及由此而生发的人生怅惘。

《兰亭集序》开篇就写到“永和九年,岁在癸丑,暮春之初,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,修禊事也”。“暮春之初”即农历三月之初,在中国传统节庆当中,三月之初的节日应是上巳节。南北朝期间梁朝宗懔(元懔,502-565)的《荆楚岁时记》对此有详细的记录:

三月三日,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,为流杯曲水之饮。按《续齐谐记》:晋武帝问尚书挚虞曰:“三日曲水,其意何指?”答曰:“汉帝时,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,而三日具亡,一村以为怪,乃相携之水滨盥洗,遂因流水以滥觞,曲水起于此。”……尚书束皙曰:“昔周公卜成洛邑,因流水以泛酒。故逸诗云:羽觞随波流。又,秦昭王三月上巳置酒河曲,有金人自东而出,奉水心剑曰:令君制有西夏。及秦霸诸侯,乃因其处立为曲水祠。二汉相沿,皆成盛集。”[6]

可见,此节日在周朝就已形成,盛行于两汉。两汉著名文人在彼等作品中亦多有提及,张衡(平子)《南都赋》曰:“于是暮春之禊,元巳之辰,方轨齐轸,祓于阳濒。”注引《毛诗》曰:“惟暮之春”。《史记》曰:“武帝禊于霸上。”《续汉书》曰:“三月上巳,宫人皆禊于东流水上,祓除宿垢疾也。”《周礼》曰:“女巫掌岁时以祓除疾病。”扬雄(子云)《蜀都赋》曰:“与如乎阳濒。”(5)萧统编;李善注:《文选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6年版,上册,第143页。孙绰《三日兰亭诗序》曰:“以暮春之始,禊于南涧之滨。”(6)欧阳询编《艺文类聚》,第71页。由此可见,修褉在魏、晋时代是一个重要节日,既有去秽的宗教意味,亦有踏春的欢快。《艺文类聚》收录自魏至隋之间相关诗作三十二首,赋八篇,序五篇。在这些诗文中,除了对春光景物的描写之外,便是对活动的叙写。

文章来源: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》 网址: http://www.sxlljydkzzs.cn/qikandaodu/2021/0301/498.html



上一篇:中国古代音乐审美教育思想的历史功能及当代启
下一篇:近代中国音乐思潮的特征是中还是西

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投稿 |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|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版面费 |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论文发表 |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