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,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,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,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。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、删节权。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,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。 一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。 2、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。 二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。 7、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近代中国音乐思潮的特征是中还是西(16)

来源: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3-01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?正如张静蔚《中国近代音乐史的珍贵文献——纪念中国音乐改良说发表100周年》题记所言:1982年他发现了匪石《中国音乐改良说》,1983年在中国音乐学院

?正如张静蔚《中国近代音乐史的珍贵文献——纪念<中国音乐改良说>发表100周年》题记所言:1982年他发现了匪石《中国音乐改良说》,1983年在中国音乐学院以《中国近代音乐史料和论文汇编》油印讲义的形式,刊发出来,迅速得到了学界的普遍重视。90年代以来,很多学术论文和著作,都引述了该论文。可见这篇文章已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。我沿着此种路径,查阅大量相关的论文,的确未见有异于张静蔚教授的论述。

?张静蔚谈到章太炎的《辨乐》,一方面称它“寓否定封建音乐的思想于佶屈聱牙的古文词之中”,另一方面又称它“是在戊戌新文化中批判封建音乐的先声”。

?实藤惠秀的《中国人留学日本史》,1960年出版后,1983年由三联书店出版了该书的第一本中译本。本文所用的译本,是谭汝谦、林启彦所译,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。

?张前在《中日音乐交流史》中指出,留日学生在日本学习音乐主要是在日本江户,是通过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铃木米次郎,学习的内容是乐理和唱歌。除了这个渠道,留日学生接触音乐,更多的是通过学校、社会生活中日人的音乐活动。像欧美驻外使官那样的接触原汁原味的西乐,留日学生估计很难。

?驻外日记的作者描写泰西社会,所用手法基本上是白描手法,所记事件基本是经过“政治正确”过滤后,符合国内主流价值观念的事件。譬如张德彝《八述奇》所记光绪二十九年六月五日至三十日,连续二十多天的所见所闻,所涉及音乐处,虽仅有两处,但皆事实描述,有一说一,绝少价值判断。这种比较客观的记述,既可减少政治风险,又能尽可能保留作者对泰西社会的客观感受。这也是这种文字何以在清季为时人所追捧,成为时人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,这种看似流水账的客观文字,虽缺少生动气息,但却仍能清晰分辨出经过作者“过滤”过的泰西社会种种不同于中国的崭新气象。而这种崭新气象,恰是清季时人新知与言说的根据来源。

?张之洞所辖湖北提倡朗读“乐歌”,而江浙一带倡导的歌唱之乐歌,二者之不同以往学者未予以特别关注,往往混为一谈。

?史家以三驾马车比喻沈、曾、李三位对学堂乐歌的贡献,曾是近代音乐史非常流行的一种说法。

?1899年开始,清廷就多次派人前去日本考察军事、教育、学制等。1902年项文瑞赴日半年,游学考察教育。他曾严肃地向日本教育家提出“我欲学造敝国歌,如学琴三月,能造之乎?”急于追赶日本教育之心情跃然纸上。参阅张静蔚编选、校点《中国近代音乐史料(1840-1919)》第86页,项文瑞《东游日记》八月二十日所记,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。

?中西音乐关系是中国音乐学界长期讨论问题之一。讨论的焦点有两个,一是孰优孰劣,一是如何评价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与创作,以及中国音乐发展道路如何选择的问题。这些原本学术的问题,一度因政治因素介入,致使讨论各方都非常紧张。今天看来,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持续不断地争论,在于各方对中西对象的理解不同所致。参阅张伯瑜《中西音乐关系讨论中概念与内涵的错位》,《音乐研究》2005年第4期。

?刘靖之《新音乐史论》(台北耀文事业有限公司,1998年版。)出版后,引起大陆学界关注,虽有批评意见,但未真正意义的学术批评意见很少。譬如刘再生“评刘靖之《中国新音乐史论》——兼论新音乐的历史观”,作者虽有雄厚学力,欲从古今、中西、雅俗、政乐等四个方面试图论述并寻找出新音乐的产生、发展历史规律,但终因理论预设之缘故,未能真正触及刘靖之新音乐立论的软肋。

?例如梁启超认为“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,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,此稍有识者所能知也。”把音乐教育作为精神教育必备的常识看待。参阅梁启超《饮冰室诗话》第七十七,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9年版。又见张静蔚编选、校点《中国近代音乐史料(1840-1919)》第106页,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。

?明言从音乐批评的角度,理出学堂乐歌一条由“新民”而“新学”进而“新音乐”的逻辑线索。参阅明言的《为“新民”而“新学”、“新音乐”——学堂乐歌时期的音乐批评观念》,《音乐研究》2001年第2期。

近代中国音乐思潮的讨论,可以撇开传统礼乐,直接从新音乐谈起吗?新音乐从一开始就有意在旧乐与西学之外,走出另外一条道路?或它本就是晚清“西学源出中国说”①之余波,在音乐上的回应,还是日本的直接影响,是无奈仓促之举?

文章来源: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》 网址: http://www.sxlljydkzzs.cn/qikandaodu/2021/0301/499.html



上一篇: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及其突破
下一篇:情深义重论你和我读万方的非虚构作品你和我

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投稿 |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|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版面费 |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论文发表 |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