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,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,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,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。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、删节权。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,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。 一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。 2、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。 二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。 7、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近代中国音乐思潮的特征是中还是西(24)

来源: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3-01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三 前文提到,1903年匪石在《浙江潮》上发表《中国音乐改良说》,称“泰西音乐,乐不一曲,曲不一谱,其始也能因,其终也能悟”,断言中乐于“古乐

前文提到,1903年匪石在《浙江潮》上发表《中国音乐改良说》,称“泰西音乐,乐不一曲,曲不一谱,其始也能因,其终也能悟”,断言中乐于“古乐今乐二者,皆无所取焉”[6](P189)。无论是其对西乐的观察体验,还是对古乐、今乐的价值判断,虽无法肯定直接承袭晚清的海外游记,或得益于章太炎的《訄书》、奋翮生《军国民篇》,但《中国音乐改良说》和这些前人在认知上,确有某些相似之处。这说明,在《中国音乐改良说》“鲜明地举起反传统大旗,于一切封建时代的音乐予以批判”[16](P137),并非是石破天惊、惊世骇俗的偶然事件,而是晚清国人音乐知识积累的产物。不过,原本在士林、乐界皆籍籍无名的匪石,于1903年运用从日本习得的日文“音乐”“国民”等新思想概念,构思成文,否定传统礼乐,提倡中国音乐改良,并因此而获得关注,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。

匪石所论,与之前论者,二者在思想观念上并无根本区别,只是行文趣味,情绪气质符合近代革命潮流而已。本来,这种时文之情绪气质,以及其论点论据,对于20世纪初期急于追赶世界发展步伐的国人来说,习以为常,并不会因此而引出其它非份之想。可后来史家的介入,使问题复杂化了。比如,张静蔚教授盛赞匪石《中国音乐改良说》“是中国近代音乐史的第一声春雷,是启迪同时期音乐家创造‘新音乐’的号角,预示中国音乐将走上新的道路”[16](P136),表彰其历史意义。论者于此处看重的,是匪石“对封建主义音乐的批判”,提出振聋发聩的“西乐论”,以及推崇音乐教育。可问题是,对封建主义音乐批判的意见早已有之,至于“西乐论”,推崇音乐教育,更是晚清儒林士人一贯所重,据此阐明匪石言说的历史意义,显然难以有说服力!很遗憾的是,这种研究,学界不仅无人批评,而其逻辑的潜在危险性,至今也没有引起后来研究者的注意?。比如,匪石包括晚清一代趋新士人所用思想方法武器,是从传统,还是从西学中汲取营养?如果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的出现,既有传统思想资源的作用,又有外来异质文化的刺激,那么,匪石一代的知识人所倡导的中国近代音乐思想特征究竟是什么?这些问题,其实都需要认真讨论。我之所以批评某些史家的研究,就是认为这样的研究,这样的叙述,其出发点无论多么宏大,多么善良,却并不能把问题解释清楚。相反,还把某些原本清晰的史实弄得不清不楚了。比如,此后学界在中西问题上的长期争论,不就是恰好在于如何看待晚清青年一代趋新士人所用的新思想、新观念这一武器方法吗?至于论者在明知“使外日记”、章太炎《訄书》与奋翮生《军国民篇》等晚清文献的存在,可依旧推匪石之《中国音乐改良说》为中国近代音乐新思想之“第一声春雷”,更是明显不符合考据学基本原理,却也因之结论符合主流价值,也能被学界轻易放过。既然追根溯源,追溯近代中国音乐思潮,就应该以时间先后为第一要素,而不应该考虑撰写之形式,政治文化与宗教背景,至于其观点流行或被大众所接受,言说“既有近代人的激情,又有学人的理性,是一篇充满智慧、才性和灵气的划时代的音乐论文。他的震撼力远不是章太炎在1899年的《訄书》以及奋翮生的文章《军国民篇》所能比拟的。”[9](P141)此等主观感受,似更不应是严肃史家所为。不把时间先后为第一要素,或者说不强调时间要素,而尤重某些其它要素,甚至从今天的价值立场出发,夸大某个历史事件的影响力,显然违背学理,有悖考据学的基本原则,致使严肃的音乐史家难以接受。

其次,就后续影响看,在中国音乐还未正式进入了“新时代”,即张静蔚教授所说的“中国音乐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,一条音乐转型的道路”[9](P141)之前,匪石与《中国音乐改良说》就已经退出历史舞台,并迅速被世人遗忘。要不是1982年张静蔚发现,介绍学界后,开始有人引用,才改变了此前学界对此文献知之甚少、鲜有提及的局面。这个学术史现象,是否也反证了作为历史选择思想资料的条件,在时间要素之外,人们更看重的是“新”。也就是说,思想史研究,首重之义,不是思想先进与否,而是思想的继承与创新。否则,单讲向西方学习,单讲对传统的批判,对中国音乐的改良,国人早有先例,且更全面系统的阐述,不待匪石《中国音乐改良说》的催促与带领。

当然,匪石之所如此,有其自身逻辑。匪石在《中国音乐改良说》最后一段,清楚地说明其构思成文的逻辑,不是音乐,而是教育。因教育,故而不得不涉及音乐教育,因音乐教育,而不得不涉及音乐。因此之故,在匪石看来,《中国音乐改良说》所论借鉴或学习西乐,无论是涉及音乐教育、创作、环境、伦理等在内的近现代系统的音乐文化,或其它教育主张、思路与特征,与晚清以来盛行的文化建设思路保持一致,并无不妥之处。此说,也解释了从中国近代音乐思想视角,品读匪石《中国音乐改良说》核心主张,倘若剔除诸如“民族”“国民”等新概念,以及这些核心主张与概念背后的近代政治文化观念,匪石所论,其实与传统礼乐思想,二者反倒在核心之处有极大的相似性,或具有很多共同之处:比如关于音乐内容与形式基本上都以道德为前提,音乐教育设计涉及日常生活,文化创造涉及“夷夏”“古今”“雅俗”等。所以,从这个角度看,我认为匪石《中国音乐改良说》并非“新说”,而是形式为新,而内容是旧。

文章来源: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》 网址: http://www.sxlljydkzzs.cn/qikandaodu/2021/0301/499.html



上一篇: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及其突破
下一篇:情深义重论你和我读万方的非虚构作品你和我

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投稿 |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|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版面费 |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论文发表 |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